本文转自:人民网-广西频道
韦欢 实习生杨树
“经过这两年的护理,我老婆的眼睛现在都可以睁开了!”市民刘功国口中的“护理”得益于南宁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。
刘功国妻子因病卧床十几年,长期护理的重担一直由他承担。享受长护险待遇以来,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服务,不仅让病人状况好转,也让他轻松了不少,“我们觉得晚年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。”刘功国表示。
这样的变化,正在千家万户中上演。近年来,作为国家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之一,南宁市积极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保障体系,形成了“政策保障+专业服务+就业扩容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,为广西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南宁经验”。
完善“一条链”,强化智能监管
长护险待遇适用于因年老、疾病或伤残导致重度失能且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的人员。经专业机构评估认定后,参保人可按规定享受护理服务,发生符合项目有关的护理费用,由长护险基金按护理待遇标准支付。在政策体系建设中,南宁市通过调整医疗保障整体费率结构及税务统征统收的方式,解决保费筹集和征收的难题,同步出台实施意见及16项配套政策,统筹市医保、财政、税务等多部门协同推进试点工作。
评估机构评估人员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评估。南宁市医保局供图
制度落地,标准先行。南宁市医保局联合高校、医疗机构、护理服务机构等单位力量,先后制定了《长期护理保险居家护理服务规范》等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,填补多项广西长期护理服务领域的空白。
面对全市90%失能人员选择居家护理模式带来的监管难题,南宁市于去年6月上线长护险子系统智能监管服务,依托信息系统PC端+移动端,覆盖对护理服务、待遇支付、费用结算、巡查稽核等方面的监管。“我们通过‘人脸识别认证+GPS定位打卡+服务时段影像采集’三重验证机制,及创新‘一键连线、实时抽查’功能,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监管。”南宁市医保中心副主任禤日成说。
如今,从筹资缴费、资格认定、护理服务到监管规范等,南宁市长护险制度体系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、相互支撑,基本形成完整政策链条,总体运行平稳。
稳岗促就业,锻造人才队伍
一系列政策引领,推动行业规范化转型,南宁市打出“劳动合同+社会保险+职业发展”组合拳。
“南宁长护险政策要求定点服务机构签订劳动合同并购买社保,这让我的工作后顾无忧。”“00后”护理员唐子欣毕业后选择加入长护险护理行业,经系统职业培训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护理员,还凭借优质服务和专业技能获得无数好评。
南宁市医保中心护理保险科科长潘叶桂表示,这一保障体系不仅提高了护理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,还促进了队伍的稳定性,为更多劳动者提供职业选择新方向。
专业护理员提供护理服务。南宁市医保局供图
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令人瞩目。长护险护理机构南宁悦长护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冬燕介绍:“自南宁实施长护险制度以来,公司规模从5人扩至170人,员工结构趋向年轻化、专业化,20-40岁人群占比从不足5%提升至54%以上,中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比例从不到10%增至61%。”
南宁市构建的“政策驱动—需求增长—就业扩容”良性循环成效显著。截至今年6月,全市实现长护险护理服务人员100%持证上岗,累计培训1.48万名长期照护技能人才,其中5437人通过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认证,形成了“专业护理员+家庭照护者”的立体化人才梯队。
服务新升级,转向“精准供给”
“长护险政策真是帮了我们大忙!”市民玉女士感慨。她的公公因病瘫痪在床,原先全靠年迈的婆婆照料,以往请人照顾每月要花3000多元,对普通家庭而言是个不小的负担。
“今年长护险政策新增加了辅助器具的服务,我们为老人申请了气垫床。”玉女士说,以前婆婆每两小时就要给公公翻身防压疮,现在有了气垫床,照顾起来省力又安全,大大减轻了家庭压力。
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窗口。南宁市医保局供图
目前,南宁市已构建长护险辅助器具服务多重保障体系,全市共有110家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及2家辅助器具服务机构,实施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。长护险服务项目细分为生活照护类59项、医疗护理类21项、支持性器具类6项,涵盖日常清洁、饮食起居、专业护理及辅具的适配与使用指导,精准匹配近万名失能人员的需求。
托底民生,长护险为失能群体撑起了“守护伞”。截至2025年6月,一组暖心的数据见证着惠民实效:南宁市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227.14万人,累计为2.33万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保障,上门提供护理服务达678.04万人次,制度保障年人均减负超过2万元。
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,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按照三个梯度稳步推进长护险制度,预计2025年长护险覆盖人群突破500万人,2026年突破1000万人,到2028年底广西基本实现职工居民全覆盖。
旗开网配资-全国配资网-a股配资平台-炒股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